作者:鄭樂潤 來源:山東泰安盲校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鬥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黨和政府對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高度重視,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部《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就我國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原則、主要任務、實施途徑、師資隊伍、條件保障等提出了六條意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思想、原則、任務與目標,不同年齡階段教育內容,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以及組織實施和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等作出了明確規定。這一系列文件對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僅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具有較強的規範性和可操作性。盲校學生身心發展正處於重要時期,由於視力殘疾的障礙,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社會閱歷的受限及思維方式的變化,特別是面對社會競爭的壓力,他們容易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自我意識和升學就業等方面,遇到各種心理困擾和問題,影響德、智、體、美諸方面的發展。教育部《特殊教育學校暫行規程》第二十九條規定「 特殊教育學校要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衛生習慣,提高學生保護和合理使用自身殘存功能的能力。」對盲校視力殘疾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盲校教育教學的需要,也是培養視力殘疾學生生存能力、提高其整體素質的需要,更是當今社會和時代發展的要求。同時也是擺在盲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本文就如何開展盲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認識盲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心理健康教育是盲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視力殘疾學生心理素質的前提。心理素質,是人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特點,它是心理發展水平的總和。學生的求知和成才,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精華,只有通過個體心理機制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在人格特質中,學生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視力殘疾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主要受心理素質的影響:他們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自主意識、健全人格、自立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均以心理素質為先導。面對複雜的社會環境,具備良好的心理適應,是自立於社會,承受挫折、自我調節的關鍵。因此,盲校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智力,而且還要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心理健康教育在盲校主要起以下作用:一是傳授心理健康知識。它不是單純的傳授,而是讓學生瞭解心理健康的科學性,主動避免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二是遵循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幫助他們認識自我,指導其改變偏常心理,消除情緒困擾,適應環境。三是進行良好的行為訓練。一方面要幫助學生增加心理營養、滿足心理需要,另一方面是進行具體的輔導,在輔導活動中,要全面瞭解學生,聆聽傾訴,真誠接納,正確引導,主動參與,耐心疏導,循序轉化。 2、心理健康教育是驅動視力殘疾學生人格發展的動力。 在現代社會裡,殘疾人健全人格的個性發展程度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所以,當代世界教育越來越注意促進殘疾人的精神解放、獨立個性的培養和健全人格的發展。從國內目前特殊教育改革的實踐來看,無論是弱智教育、聾啞教育、盲教育、還是多重殘疾教育,都無不把側重點放在強化殘疾學生的自我意識、發展其主動精神和能動性的追求上。心理健康教育在培養視力殘疾學生健全人格方面具有獨特的功能。因為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以促進視力殘疾學生主動發展、形成健全的人格為目標的。心理健康教育與人格發展密切相關,並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的發展水平。一方面,學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接受的道德規範、行為方式、環境信息、社會期望等來逐漸完善自身的人格結構;另一方面,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作為心理生活中對自身的一種衡量、評價、調控,也影響著人格的發展,並且,客觀的價值觀念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轉化為人格特質,從而使人格發展上升到一個新高度。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並不是消極地輔導轉化,而是在教育過程中積極能動地調整方向,使個體把握自我,對自身的行為方式進行認識評價,從而達到心理優化、健全人格的目的。心理輔導採用心理換位法,與被輔導者進行心靈溝通,從而對學生人格發展的影響變得更加自覺深入。在輔導過程中,協助學生自我認識、自我調適、控制情緒,恰當地表現自我、協調人際關係、適應社會等,這些都有利於促進視力殘疾學生個體健全人格的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對人格發展的這種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影響人格發展的水平。一方面,心理輔導所提供的正確信息接收內化為學生個體積極攝取文化信息的動力源泉,使其產生一種求知需要,必然推動人格發展;另一方面,人格的發展又使學生更自覺、主動地接受心理輔導。?心理健康教育能維持人格發展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視力殘疾障礙是導致視力殘疾學生人格異常的重要原因,當他們的自我意識固執、多疑時,就會產生心理問題,表現出對自己的人格缺乏自知力,行為偏常,自制力差,經常處於衝突焦慮的心理之中。心理健康教育針視力殘疾學生這種異常心理,與其不斷地溝通,使其消除心理障礙,維持人格發展的最佳適應。?心理健康教育影響著人格發展的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不斷地對學生的人格發展進行著認識、評價和調控,不斷地改變著自我對人格發展的態度和要求,使他們認識到人格應朝什麼方向發展,以及怎樣才能實現這種發展,從而逐步形成健全人格。所以,盲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乃至精神醫學等多種學科的理論與技術,通過多種途徑與方法,培養視力殘疾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心理機能,充分發揮其心理潛能,從而提高視力殘疾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個性和諧發展的教育,是驅動視力殘疾學生健全人格發展的動力。 3、心理健康教育是開發視力殘疾學生潛能的條件。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開發人的潛能資源。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潛能包括四個方面:智慧、情感、創造和超越感。視力殘疾學生由於視覺障礙而使其潛在能力的發展受到影響,盲校教育則主要是對視力殘疾學生的智慧能力、情感能力和生存能力給予開發,教師通過施加謀種心理影響,激活視力殘疾學生個體內所具備的潛在的能力因素,進而使其潛能得以形成並有所發展。良好的心理品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互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二者的發展提供必要條件。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過程中,通過與學生真誠的交流和溝通,建立一種良好的人際關係,協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增強自信心,生發出智慧、情感、生存的精神需要和慾望,以致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進而使內在的生命力和潛能充分地發揮出來。 4、心理健康教育能提高視力殘疾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從心理健康教育與人的社會化的關係看,人的社會化過程,也就是形成和發展對於社會的認識過程,使其逐漸在不同程度上學會做人處事。在盲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視力殘疾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現實,緩解人際衝突,密切人際關係等。視力殘疾人士在社會生活中的現象表明,有些視力殘疾人士雖然年齡步入成人行列,但是走向社會後,並不具備在社會和集體中生活的能力,心理和行為不適應社會,以至不能自食其力,成為社會的負擔,其實質就是心理不健全。可見培養視力殘疾學生健康的心理,是實現其社會化,並順利步入社會、立足社會的基礎。 5、心理健康教育有利於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從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的關係看,視力殘疾學生在盲校學習階段是其品德形成及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心理上充滿矛盾和衝突的時期,1其心理複雜而多變。不掌握他們的心理就無法進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使其具備健康的心理素質,將難以塑造其優良的道德品質。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既有聯繫又有區別。首先,德育是解決視力殘疾學生思想方向、道德意思和人生價值觀念及社會傾向問題;而心理健康教育則主要是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及其與社會的關係,發掘潛能,使其更好地適應學校、家庭和社會。其次,在對視力殘疾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是把學生當作社會關係中的一個社會角色來要求。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是把學生當作人際關係中的一個具體的人來要求。實踐證明,視力殘疾學生在校學習階段所出現的問題主要是心理問題而不是道德問題,要使視力殘疾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單靠德育發揮作用是不夠的。因為德育在價值取向上是以國家為本位的,德育的目標和內容較多地體現社會對個體的規範和要求,而對如何開發視力殘疾學生身心潛能和發展個性,促進其對社會的適應,協調其心理生活使之達到平衡,增強他們的自主意識和充分發揮個人的主動精神注意不夠。心理健康教育正好彌補上述不足,它注重在創設一種和諧民主的氣氛中解決視力殘疾學生成長中出現的身心問題,容易被學生歡迎和接受。 二、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任務、內容和原則 1.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和任務 根據《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總目標的要求,盲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視力殘疾學生的心理素質,補償心理缺陷,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視力殘疾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其健全人格的發展。具體目標包括:使視力殘疾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自我調控、獨立生活、適應社會的能力;培養視力殘疾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視力殘疾學生的偏常心理行為和心情緒理障礙,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使他們盡快擺脫心理困擾,調節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盲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為滿足視力殘疾學生個性心理發展需要積極提供條件,促進視力殘疾學生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質;減少和避免對他們心理健全發展的各種不利影響;培養身心健康,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社會主義有用人才。 2.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樹立心理健康意識,瞭解簡單的心理調節方法,認識心理異常現象,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識,重點學會學習、做事、人際交往、情緒調節以及升學就業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常識。根據年齡特點,小學重點可以放在學習和自我方面,初中重點放在青春期和人際交往方面,職高重點放在上升學就業和人際關係及社會適應方面。 (1)小學低年級主要包括:幫助學生適應新的環境、新的集體、新的學習生活與感受學習知識的樂趣;糾正畏縮、孤寂、依賴等偏常心理,使其與老師、同學交往,在謙讓、互助的交往中體驗友情。 (2)小學中、高年級主要包括:幫助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培養學習興趣和進取態度;消除自卑、自私、多疑等不良心理,在班級活動中,培養交往、合群、樂學、自立、友善的健全人格及主動參與活動的能力。 (3)初中年級主要包括:幫助學生適應中學的學習要求和學習方式,培養正確的學習觀念,改善學習方法,發展學習能力;學會克服青春期的煩惱,逐步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意志,自覺糾正自己的偏常行為;積極與同學、老師和家長交流溝通;逐步培養獨立生活和適應環境的能力。 (4) 職高主要包括:幫助學生具有獨立學習的能力,發展補償性思維,充分開發學習潛能,在職高學習生活中獲得情感體驗;在瞭解自己的生活能力、專業特長、興趣愛好和社會就業條件的基礎上,樹立社會競爭意識和自己的職業志向,進行升學就業準備;積極開展友好的人際關係,正確對待和異性夥伴的交往,建立對他人的積極情感反應和體驗。提高承受挫折和應對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 3.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 盲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導,遵循視力殘疾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性與實效性,堅持以下基本原則: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面向全體學生,通過普遍開展教育活動,使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有積極的認識,使心理素質逐步得到提高;關注個別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和輔導;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啟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科學性與針對性相結合;尊重、理解與真誠同感相結合;預防、矯治和發展相結合;教師的科學輔導與學生的主動參與相結合。 三、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策略 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認識,明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標、任務、內容和原則的基礎上,研究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策略。 1、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領導和管理 學校應成立以校長為組長、業務副校長為副組長、各處室主任為成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領導、組織、協調及科研、教學、教師培訓和咨詢、科普工作。加強和完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建設,在課題研究、教學管理、人員培訓、資金使用、工作獎懲、成果推廣、科普宣傳等方面制定相應的制度和操作性較強的措施。 2、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關鍵。學校要建立一支以思想品德課教師、班主任和團、隊幹部為主體,班主任和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為骨幹,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培訓,通過培訓使教師掌握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具備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知識和能力,並逐步形成持證上崗制度。同時還要重視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使學校每一位教師都樹立心理健康意識;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影響教師個人的發展,而且影響到視力殘疾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對每個教師都要提出重視對視力殘疾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把師源性的心理行為問題減到最低程度,避免學生受到消極影響,從而優化學生成長的環境。使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各個層面、各個環節,使每個教師都成為視力殘疾學生心理健康的"保健醫生"。 3、建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室 心理咨詢室是盲校開展心理咨詢的必要場所。心理咨詢室的設施要按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要求進行佈置,為開展心理咨詢交流的師生提供一個溫馨的環境。心理咨詢室要配備具有咨詢員資格的專職教師,有條件的學校其中可配備一位盲人教師,這樣更有利於同全盲的同學進行交流和溝通。在工作中心理咨詢教師要嚴格按照《咨詢員職業道德規範》履行自己的職責,恪守職業道德。心理咨詢教師在進行咨詢過程中,以情感交流和心理輔導為主,謹慎使用測試量表或其它測試手段,不強求視力殘疾學生接受心理測試,所需量表和測試手段要科學嚴密,不簡單靠量表測試結果下結論,並對心理測試的結果要嚴格保密。對有心理困擾或情緒障礙的學生,以及其他需要幫助的學生,通過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消除其心理不適,防治心理疾病,使其保持健康心理。 4、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管理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方向和趨勢。盲校心理健康教育應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在學科教學、各項教育活動及班主任工作中,都應注重對視力殘疾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與原有思想品德課、青春期教育等相關教學內容有機結合進行外,學校可以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並納入學校教學計劃中,保證課時,但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醫學化和學科化的傾向,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學知識的傳授和心理學理論的教育。中學生可利用活動課、班團隊活動,舉辦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題講座。小學生可通過組織有關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遊戲、娛樂等活動,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識和方法,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充分利用班主任的工作特點與環境,將心理健康教育同班級管理、班集體建設等有機結合起來,創造良好的班集體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5.建立良好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要做好家長學校建設工作,使家長學校成為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家長之間相互聯繫的紐帶,成為學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溝通的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應主動加強同家長的聯繫,及時反映學生在校的思想、學習、生活等情況,同時又要瞭解視力殘疾學生的家庭成員狀況、經濟狀況和生活環境,建立學生家庭檔案。通過舉辦家長學校,召開家長會議等形式,向家長介紹或傳授對視力殘疾學生教育的有關知識、方法,糾正家長的異常心態,幫助家長提高自身素質,努力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良生活習慣和心理品質,幫助他們建立正常的和諧的親情關係,使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讓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時幫助家長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的教育水平,創造良好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6、充實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模式 視力殘疾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是發展性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要放在發展性問題上,以全體視力殘疾學生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對學生成長中普遍遇到的情緒問題予以指導,同時還要兼顧極少數有心理障礙學生的治療與行為的矯正。根據視力殘疾學生的不同年齡特徵和認知特點,確定側重點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和模式。小學可以遊戲和活動為主,初中可以活動和體驗為主,職高可以體驗和調適兼顧,但要始終貫穿一條活動主線,突出實踐性和實效性。同時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應從生活輔導擴展到學習輔導、職業輔導並重,注重學生潛能的開發,還要強調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個主體,即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體,家長也是主體,把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有機結合起來,構建適合本校實際情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7、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應採用多種途徑和多樣化的方法。對盲校心理健康教育來說,要在各學科教材中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培養學生健康心理。如挖掘教材中潛在的智力價值和精神價值,使教材內容既有意義又有興趣,以驚異吸引學生學習,以懸念維持學生的注意,以滿足增強學生的自信,以情趣感染學生。利用各科教學內容的特點,如人物,事物等引導視力殘疾學生自我教育,完善自我意識,學會自我控制,培養自我發展的能力,為他們提供生動有趣的健康成長的榜樣和範例,消除不良的心理。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上,要有針對性地傳授一些心理調節的知識和技能,使學生更好地應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困惑。組織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公益勞動,組織學生打掃衛生,建立種植、工藝、養殖、編織技術等興趣小組,讓學生通過參加小組的勞動,陶冶情操,增強勞動興趣,又能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術;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參觀工廠、農村、學校,瞭解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激發他們熱愛社會,熱愛勞動,為四化建設作貢獻的思想感情。利用班主任工作或班團隊、課外活動,有意識地開展有利於培養學生心理素質的文體活動,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8、實現盲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代化 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為心理健康教育的現代化提供了保證,特別是計算機技術和互連網的迅速發展,可以使未來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學、便捷、及時。學生心理檔案存儲、管理將由計算機來處理,使資料保存更完整。網絡的發展,增加了學生獲得心理健康知識的渠道,同時,上網已成為新世紀青少年的時尚生活方式。因此,可以通過互連網進行超時空的對話與交流,建立校園網上心理咨詢站、輔導站,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困惑。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的心橋網站、北京師範大學牽牽心理熱線等已經在青少年中產生了積極影響,這些都可以做為盲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補充,擴展學生心理成長的環境,最終使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的有效資源緊密地結合起來,共同促進視力殘疾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四、心理健康教育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1. 正確處理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關係 在組織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的密切聯繫,既不能用德育工作來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以心理健康教育取代德育工作。不能把學生的心理問題簡單歸結為思想品德問題。在現實教育中,要注意二者相輔相成,幫助視力殘疾學生健康成長。 2、正確處理心理健康教育與普通學科課程的關係 由於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盲校現行課程未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致使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缺乏明確的目標和相對固定的系統內容,也缺乏固定的時間保證和研究檢測的手段,心理教育處於可有可無的地位或成為一種時髦的口號,不能紮實地實行。因此,為了實施素質教育,教學改革不僅涉及各學科的改革,而且也必然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建立,並以此為中介和橋樑,推動視力殘疾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盲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與普通學科課程同樣注重其教材教法的建設,否則心理健康教育便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 3、區別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的不同 儘管"學校心理咨詢"也在不斷擴展"心理咨詢"的概念,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始終存在著該概念典型的"範式",即它與心理疾病有關。應該認識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則是關注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的提高問題。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學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勢下的新視角,這種新視角關注時代發展對人的素質的全面要求,是在認清當前教育中存在弊端的基礎上提出的,這種新視角注重正常學生的知、情、意、行的全面協調的發展;注重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的發展。 4.要走出「心理教育的誤區」 要走出「心理教育知識化、醫學化、狹隘化、孤立化」的誤區,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當作是心理醫學知識的傳授,也不能認為是學校管理之外的附屬成分,更不能看成是心理教師的分內任務,與其他科任老師似乎沒有什麼關聯,結果累死心理教師,而心理教育始終停留在極其膚淺的水平上。 5.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盲校教育活動之中,要講求實效,把形式和內容有機結合起來。要創設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質環境、人際環境、心理環境,師生關係對視力殘疾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要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採用多種方式進行,所有教師都負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責任,要尋找學科教學內容中的契機,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引導視力殘疾學生的主動性。進行個別咨詢與輔導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條有效途徑,對極個別有嚴重心理疾病的學生,應及時轉介到醫學心理診治部門。各盲校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總之,盲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按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提出的要求,根據不同學段的視力殘疾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和規律,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方法,培養視力殘疾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他們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盲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導,遵循視力殘疾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體視力殘疾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視力殘疾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資料: 1、《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3、《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 4、《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5、《特殊教育學校暫行規程》 6、羅觀懷《盲生心理障礙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討》廣東省特殊教育網。 7、諶業鋒《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