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盲童家庭教育,促進盲童健康成長廣州市盲人學校 賴燕萍 (510507) 「家長是孩子的啟蒙 老師,所有家長都應對社會負責,對後代負責,身體力行,教育好子女。要轉變陳腐落後的家庭教育觀念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教育部門和學校 積極主動地指導家庭教育。」 ——《中共中央關於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是一個整體,三者在培養人的系統工程中形成了一股合力,步調一致,將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家庭教育作為培養人的系統工程的起點,是整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視力障礙的學生也是家庭中的一員,也同樣接受來自家庭中的教育。他們也如正常的兒童一樣在家庭中接受啟蒙教育,這種教育必將使盲童們終身受影響。因而,作為盲生的家長,一位特殊的啟蒙老師,要教育好一位視力殘疾的孩子,任務很重,須付出超出常人更多的愛心與耐心。然而單憑美好的意願還是不夠,必須聯合學校、社會,形成三者合而為一的結構網絡,才能使盲童的教育達到協調一致。 那麼,如何做好盲生的家庭教育工作是值得教育者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家庭教育對盲童的影響任何一個家庭,當得知自己的孩子是一個盲童時,其心理所要承受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許多家長第一反應就是四處訪醫或是祈求神靈的幫助,不惜艱辛和大量財物,以求能把盲童的眼睛治好。然而,最終還是要面對殘酷的現實。這時,也就開始了盲童命運的第一步:被接受或排斥。盲童家長在承受這一打擊之後,面臨家長們面前的是如何對待與盲童密切相關的家庭生活。家長們的一言一行都在盲童的心理產生巨大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家長們對盲童的生活照料、學習指導以及社會交往等都直接影響著盲童的成長。目前,許多盲童都沒有機會接受正規的早期教育,也就是不能像正常的幼兒一樣到正規的幼兒園接受生活上的照料及早期教育。這就為家長們帶來了負擔。從而造成 盲童在入學前長期被禁固在家裡,這樣,盲童的早期教育就完全依賴於家庭了。直到盲童到了入學年齡,才開始接受正規的教育,但由於盲童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影響根深蒂固,為學校教育增添了許多問題。盲童的心理受到家庭的影響,主要取決於家庭成員,尤其是家長對待盲童的態度。一般地,有以下幾種情況: 1.家長理智對待盲童不管是先天性遺傳或者是後天所致,這些盲童的家長都能夠正視盲童的生理缺陷,並不是只埋怨上一代的罪過或者責怪自己的不慎造成了今天的不幸,而是冷靜考慮盲童以後面對的生活與學習問題,並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無微不至的照料,付出常人更甚的愛心,去關心和撫養不幸的孩子,同時,積極地尋找更好的教育方法,以有效地彌補視覺的缺陷。這樣,盲童在家庭的關愛下健康地成長。 2.家長忽視盲童的成長曾經有一位家長這樣對我說過:「十年了,到現在我還是不太想相信自己的小孩是 一個盲人,小時候眼睛還是水靈靈的……。」確實,在一個家庭中出現了盲童,家長感到極大不幸,更是憂慮,不知如何面對盲童以後的生活。這類家長能夠接受這種不幸,但也只能聽天由命,自認命苦,只好養他一輩子了。於是,這些盲童不會凍著,也不會餓著。久而久之,盲童過著得過且過的生活,形成了自卑、孤僻的性格,即使到了學校接受教育,也缺乏上進心,不思進取。 3.家長過份溺愛盲童有些家長極富愛心,認為盲童已十分不幸,就應該加倍的愛護他們、憐惜他們,給他們所有的一切;有些家長則認為盲童的不幸是自己造成 ,盲童的痛苦應由自己來承擔,這樣抱著內疚、負罪感,對盲童百依百順,衣食住行樣樣小心謹慎,甚而越俎代?,甘願替盲童承擔一切。這樣,盲童則養成了種任性、固執,甚至是自私自利的性格。 4.排斥或虐待盲童有些家長認為盲童不能像正常人一樣長大了賺錢養家,只會替家裡增添麻煩和負擔,因而不願意接受盲童這一事實,甚至將盲童藏起來,不讓他與外界接觸。但又不想背負遺棄殘疾人的名聲,只好時時埋怨,事事指責,把盲童視為累贅。有些家長由於性情粗暴,在生活中若發生了不如意的事情,回到家中又面對盲童,則產生了遷怒或痛打盲童的現象,以發洩心中的不滿。這些盲童在埋怨聲中,拳打腳踢中長大,一般都會形成了多疑、孤僻的心理。綜合上述原因,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其家庭環境,家庭成員的態度有著密切的聯繫。因而,必須加大力度,重視盲童的家庭教育,為盲童更好地接受科學、系統的學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從而促進盲生健康成長,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 二、提高盲童家長的教育認識,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導工作。 理論和實踐都告訴我們,家庭教育是一種不可替代的責任,同時又是一種不可推卸的義務,更是一種不可剝奪的榮譽。它艱辛而光榮地落在每個盲童的家庭中。可是,縱觀現在盲童的家庭教育卻不盡如意。上述第一類盲童家長的態度是積極的,但也欠缺了與學校 動配合,共同努力教育盲童;其他三類的家長都是以消極的態度對待盲童的教育問題。實踐告訴我們,必須提高家長的教育認識,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導,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步調一致開展對盲童的全面教育,促進盲生健康成長。如何有效地指導盲童的家庭教育呢? 1.平等對待家長,與家長建立良好關係。 良好的關係是溝通學校與家庭的橋樑,學校教師與盲童家長建立了良好的關係,才能得到家長的信賴、支持與配合。這種良好關係的建立必須依靠教師積極爭取,在對待家長中能一視同仁,不能一見到家長就馬上報憂報喜,還盡數盲生的缺點,讓家長對盲童的學習失去信心,對教師產生迴避,從而影響了家長與教師的溝通。另外,這種良好的關係的建立還要求教師調動起家長的積極性,主動與教師共同努力完成。有一些家長,視盲童為累贅,每逢開學初,家長早早將盲童送進校門,就一了百了,遇見教師或班主任就低頭或繞路走開,不給教師與家長面談的機會。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可通過書信和電話方式與家長保持聯繫,讓家長從被動地接收到子女的信息變主動地向家長瞭解子女在校的學習生活情況。 2.建立完善制度,密切與家長的溝通。 各班主任要依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好學期的學生家庭聯繫計劃,定期對每個學生家長匯報學生的在校情況,得到家長的支持;同時對個別學生多利用電話、面談、約見家長等方式對家長進行指導,並作好登記,積累經驗,形成制度。盲童多半來自邊遠山區,許多家長一個學期只是送或接小孩到學校,為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帶來許多不便。有一位盲童陳某,以前其違反紀律嚴重,精力旺盛、好奇、愛捉弄人,經常有老師和同學投訴,令班主任頭痛。針對這種情況,班主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聯同家長,共同督導他,並制訂了轉化陳某的一套計劃:班主任每週六向學生家長反映學生在校一周以來的學習生活情況,然後家長週日致電學生,讓學生匯報自己的情況,家長在電話交談中不能批評或責怪,只是在學生講述一周的情況中,強調談紀律問題並提出希望,如發現有所改良,則應及時鼓勵。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該生的轉變很大,學生家長亦受到很大的啟發。 3.家長開放日或家長會。 學校定期舉辦家長開放日或召開家長會,加強學校與家庭的聯繫,同時為盲童家長相互交流子女的教育經驗提供良好的機會。在舉辦家長開放日中,讓學生家長瞭解學校 發展的前景,教育教學的狀況,使家長增強對學校 信任,樹立教育子女的信心;同時,教師把家長請到班上,讓家長瞭解子女在校的學習生活,交流教育子女的心得體會,以更有效地教育好子女。另外,在家長開放日中還可讓優秀學生的家長介紹教育經驗,使其他家長掌握信息,得到幫助,提高教育水平。 4.設立《盲童家長報》,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 家長利用與教師的交談、書信、電話等方式中瞭解盲童的信息之外,還可利用一定的文字材料,文章等增強開展家庭教育的渠道,而《盲童家長報》則是最好的場所。學校中定期舉辦一期家長報,在報中向家長介紹有關家庭教育的理論知識或經驗體會,盲生在校的學生、生活信息及教育教學動態,並且將學生的優秀事例通過報刊讓家長欣賞,這樣,為家長更好地開展家庭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三、幫助家長建立正確的教育方法。 資料顯示,在道德價值取向中,家長與子女的相關性是0.55,而教師與子女的相關性是0.13。家庭,這種以血緣關係組成的團體,是學校這 個大家庭不能代替的。家庭教育以其獨特的方式影響和教育著學生。家庭成員的言行、舉止、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等都在有聲與無聲,有形與無形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盲童。這樣,盲童家庭中的成員除了注意自身的道德修養和行為習慣之外,還要掌握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切不可漠視盲童的存在,排斥或虐待盲童,任其自生自滅。 1.家長以正確的態度與盲童建立和諧關係。 家長理智地面對盲童的缺陷,作好充分的思想準備,為盲童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的家庭氛圍。在溫暖的家庭中給予子女更多的關懷與愛。 2.培養生活自理能力。 70%適齡入學的盲童,在入學前的生活自理都是由家裡人一手代辦,造成來校後洗碗、洗 衣、洗 澡等的能力差,生活上不能適應下來,因而影響學習情緒。家長應注意在盲童入學前的生活自理能力的鍛煉,讓盲童多參與家務勞動,鼓勵盲童的進步。 3.培養盲童良好的個性品質。 由於早期家庭教育的影響,形成了盲童自卑、孤僻、固執、自我等不良品格,這些都影響到盲童參與學校的教育活動,學習上不思進取,同學間不團結友愛,在教師面前顯示「盲有理」的品行。因而,家長應正確認識盲童的愛好、特長、對盲童加以正確的引導,必要時還要對盲童開展挫折教育,鍛煉盲童堅強,自主的良好品格。 4.參與適當的社會活動。 許多盲童一到放假就不想回家,主要原因是由於父母只顧工作,把盲童禁固在家中,沒有活動的自由。盲童是殘中殘,許多家長並不願意帶領盲童參與正常的社會活動,例如,逛商場、游公園、訪親友等,雖不知盲童也如正常的兒童一樣,渴望大自然的擁抱,渴望認識、瞭解五彩繽紛的世界,並用他們獨特的方式,用心靈去感受周圍的一切。家長們應當不怕麻煩,不怕艱辛,花多點時間讓盲童到大自然中走走,到社會上逛逛,增強盲童的生活閱歷,開闊視野,提高認識,為盲童將來參與社會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曾有一位教育者說過:為提高家長的素質,使家長除了當好「後勤部長」和長輩之外,能有更多的家長成為一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東西的人。父母是視障兒童最親密的人,唯有父母瞭解孩子,也希望父母在善待孩子的同時理解孩子,教育孩子。父母積極參與盲童的教育,對推動盲童的成長起著更有效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