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教育科研網 作者:錢志亮 王利平 孟萍 -------------------------------------------------------------------------------- 社會能力是指個體在由「生物人」向「社會人」轉變過程中所應有的、適合其生存環境的、公眾化言行舉止的能力,它是個體在社區內生活工作、交往、參與活動的最基本的必備能力。人類社會的每個個體都要經歷學習或沿襲其所在文化圈內種種約定俗成言行的過程——個體的社會化過程,個體在這一過程中接受社會文化遺產、保持社會文化傳統、延續社會生活,這樣才能為其所生存的社會所接納,習得的多少即為個體社會化的水平——其社會能力的發展情況。對於人類個體社會能力的發展,無論是弗羅伊德(Freud)、艾裡克森(Erikson)的心理學派理論,還是塗爾干(Durkheim)、班杜拉(Bandura)的社會學派理論,或者是皮亞傑(Piaget)、柯爾伯格(Kohlberg)的認知結構理論,都基於強調社會能力的發展是後天通過個體經驗和觀察學習而獲得的,並不斷地向高層次發展;其習得的主要途徑包括家庭影響、同伴作用、榜樣、角色遊戲等,其習得的主要方法是觀察模仿與不斷強化,由此可見,個體社會能力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於視覺學習。 對於視力殘疾兒童而言,因為視覺損傷從而限制了兒童的活動範圍;因為視覺損傷導致觀察不利甚至觀察不了;無法廣泛的模仿他人的正常行為,同時自己也看不見自己不良行為的與眾不同而沒法自我矯正,因而嚴重地影響了其社會能力的正常發展,尤其是在適應性行為方面的發展;國外的許多研究都表明:盲童與同齡正常兒童在社會適應性行為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在現實社會中往往存在著以一個人的外表和言行舉止來判斷一個人的不公平現象,因此為了改變視力殘疾者的社會形象,便於其將來步入社會、進行社會交往,使其言行為社會公眾所接受,對視力殘疾兒童進行社會能力發展方面的訓練則顯得是視力殘疾兒童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了。 20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西方國家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們在「回歸主流」思潮的影響下將視力殘疾兒童安置到普通班級之中後發現,視力殘疾兒童在社會能力發展方面與正常兒童存在著較大距離,很難「回歸」,於是他們開始了對視力殘疾兒童社會能力發展教學工作,進而在各盲校中都陸續開設了社會能力發展的課程,深受視力殘疾學生的歡迎,並且取得了極為理想的效果。如今的帕金斯盲校、德克薩斯盲校等美國知名盲校和澳大利亞、西歐、南非等地區的盲校都將社會能力發展列為學校的重點特殊課程進行教學,以補償盲生這方面的缺陷。 人類心理發展的規律是相似的,視力殘疾兒童也不例外,因此中國的視力殘疾兒童不可能在社會能力發展方面有什麼特異功能而異於其他國家的視殘兒童。所不同的是:不同環境、不同文化對社會能力內含的要求不盡相同。因此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不是中國盲校要不要開設社會能力發展課程的問題,而是如何根據我國東方文化的特點,選擇適合中國社會的盲校社會能力發展課程教學內容的問題。 作為北京市「九五」教育規劃重點課題「提高特殊學校辦學質量的綜合改革研究」的子課題之一,如何提高盲校的辦學質量在盲校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們一直研究探索的話題,我們深感盲生在社會能力發展方面的嚴重不足,於是試利用社會課和一些課餘時間,先後在小學各年級開設了「社會能力發展」課題,課程內容包括: 一、自我認識 使學生對自我的基本情況有較清醒的認識。如姓名、年齡、性別、籍貫、生日、屬相、家庭住址、興趣愛好、特長、身高、體重、衣服號、鞋號、胖瘦、常患病、忌口、父母姓名、家庭背景、所在學校的基本情況等,並能識別自己的聲音、錄音;低視者應能識別自己及熟悉的人的照片、錄像等。 使學生瞭解自己殘疾的基本情況如致盲原因、現有視力;知道視力殘疾給其認知帶來的不利面及補償的可能性等,使其正視殘疾。不迴避談自己的視力情況,不忌諱他人談及目盲;不以為自己是疾魔的受害者而消極悲觀;不以為自己是無助的而自暴自棄。不因為自己目盲而怨恨自卑;不因他人目明而嫉妒在心。不因為自己過失露醜時他人無意的言行而記恨;不因不懂事者有意的嘲笑與捉弄而喪失自信心,從小樹立戰勝傷殘、平等參與社會的信心。 二、常規習俗 站如松、睡如弓、行如風、坐如鐘,走路時抬頭挺胸、收腹緊臀;做事慢條斯理、吃飯細嚼慢咽,見面寒暄問候,主動伸手與人相握,與人談話時保持距離;不是秘密的事一般不用耳語,不是親近的人不與其耳語;飯前便後洗手,早晚刷牙;右手持筷或握筆;出門前應整裝梳發,穿衣不講高貴但講整潔,外出時需注意外表形象;訪客先預約,入室前先敲門,進屋脫帽,做客隨主人便;來客人時先讓進屋,落座沏茶;不面對他人或飯桌咳嗽、進食時嘴裡不包著飯菜對人講話,夾菜時夾自己面前的;等別人講完再舉手示意要發言;進出門老人、女士優先;上大街走人行道,走小道時靠右行並避讓機動車輛;維護公共環境衛生,不隨地亂丟、亂吐、不隨手採摘;拾金不昧、助人為樂、尊老愛幼;克服盲態、無異常行為。 三、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視力殘疾兒童需發展的社會能力之一。 使學生瞭解自己家庭成員及其間的關係,學會正確的與每個成員相處好,並運用不同的方式與其親近;瞭解每個家庭成員的喜好、個性特點、職業習慣;瞭解家庭親戚關係並與親戚們親近,建立良好關係;瞭解家庭常客,並常與家長一起到別人家做客。 能與親戚家或鄰里的同齡人主動結識,參加他們的遊戲活動並遵守遊戲規則,懂得輪流與分享,與他人分享玩具、交流思想,在遊戲中與同伴建立良好關係、瞭解對方、即能恰當地求助於朋友,又能恰當地安慰與幫助朋友。並常與自己的明眼或視殘夥伴聯繫,相約共同遊戲或聊天,學會與不同個性,對自己有偏見的人相處。像 主動、勇敢的與成人打交道,適當時也與陌生人打交道,擴大自己的交際面,並贏得他人的理解與尊重;注意在不同場合下對不同人們的不同稱呼;瞭解朋友、同伴、友誼的含義,學會與家庭成員、夥伴、同學、老師等不同的人們和睦相處;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多理解他人,遇事多從對方角度考慮,遇矛盾時心平氣和地邀對方懇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四、語言交往 語言交往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內容之一,個體的語言交往水平常常是衡量其社會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恰當的語言交際對視力殘疾兒童改變他人的看法,贏得他人的理解、尊敬和幫助十分重要。 表達性語言:語言的模仿與鑒別能力;自我表達性語言如簡潔性、明瞭性、富於感情性;描述性語言:完整性、準確性;日常用語:禮貌、豐富、富於友情、靈巧性;形象性語言的發展如各類顏色詞、形容詞的準確運用等,幽默感的培養。 接受性語言:語音語氣的辨別;聽力理解;語意追隨;聯想引申等。 五、視覺語言 視覺語言是語言交往中常用的輔助手段,它完全依賴於視覺觀察後的理解與模仿,對視力殘疾兒童而言這方面應重點進行補償;低視生學會辨別與模仿,全盲生學會表達與想像對方。 1.目光接觸 使學生瞭解目光接觸是人與人之間交往時的基本行為要求:通過目光接觸表示正在對誰交往,通過目光接觸表示是否在別人講話,通過目光接觸還可以進行深層次的感情交流。因此要求學生在聽或講時必需面向對方:同時注視對方,但要注意避免死盯對方或不停地來回上下打量。 教會學生各類目光的表示方式:友好、疑惑、目呆、厭煩、鄙視、不屑一顧、關懷、親切、惡狠狠、威脅、近視、遠視、照鏡子、深情、戀戀不捨、含情脈脈…… 2.面部表情 俗話說:出門看天色,說話看臉色,使學生瞭解井學會不同的面部表情所表達的不同含義:微笑、欣慰、滿意、高興、喜羞、樂不可支、疑惑、厭煩、討厭、生氣、詛怒、憤怒、悲傷、驚嚇、驚奇… 3.體態語言 各種體態的不同含義,不同感情不同體態的表達方式:友善歡迎、老朋友相見、探身傾聽、感趣、厭煩、不敢肯定、疑惑、征住了、驚奇、保持距離請勿接近、害怕、驚恐、驚慌、失望、不屑一顧、嗤之以鼻、拒絕、挑釁、挑逗、氣餒、得意、是、不是、決心、要打架… 4.輔助手殷 便於對理解通過手的動作表達出來的輔助語言如:這兒、那兒、這個、那個、過來、走開、去、拒絕、歡迎、安靜、解散、平、起伏、遠、近、高、矮、長、短、寬、窄、薄、大、小、方、圓、彎、直以及1一10數字的表達方式等。 六、服裝打扮 人看衣服馬看鞍,三分長相六分打扮。不倫不類的服裝打扮會招來社會輿論誹語,在別人心目中目下不好的第一印象。中國人穿衣講整潔、協調得體,質量其次,哪怕多個補丁,只要乾淨就行。 服裝打扮的學問非常之深,對視力殘疾兒童而言需知:不同場合下的著裝:便裝、校服、睡衣、泳裝等;不同季節的著裝;上、下衣以及內、外衣顏色的搭配:服裝與個性、體型、臉型、膚色的搭配:服裝與鞋的搭配;髮型的選擇;服飾如胸花、手套、頭花、項鏈、耳墜等與服裝及場合的協調:不同服飾的寓意,化裝品的選用等。 七、權力與義務 使學生瞭解自己與其他正常兒童一樣作為社會的一員都應享有各類平等的人權,如生存權、受教育權、正當的發言權、不妨礙他人前提下的自由活動權、自我支配權、肖像權、隱私權、尊重與被尊重權、愛與被愛權等,年滿18歲以後還享有選舉與被選舉權、參與社區生活權、參加社會保險、分享社會福利、婚姻自由等權利。 使學生瞭解社會中的每一員都有許多義務。如家庭義務:家長助手、協助日常家務、保管好自己的物品、收拾好自己的房間、遵守家庭常規、長大後掙錢養家餬口、獨立生活、贍養老人與養育子女等義務;人際間義務:惜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答應人家的事要做、遵守諾言、恪守信用知恩必報等:學校義務:接受教育、好好學習、遵守各類規章制度、按時完成作業、少先隊員或團員還要履行組織義務、幫助同學等;社會義務:遵守社會公德與準則、遵紀守法、服從組織安排、守國家秘密、與不良行為作鬥爭維護國家財產安全、在自己工作崗上盡心盡職為社會做貢獻、為殘疾人增光等。 八、自我保護 幫助學生識別危險的環境防備不測,發展學生危急之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展學生社會心理的承受能力。如不在馬路中央行走、出門時貫好門窗帶好鑰匙、放好錢包證件、防止煤氣中毒、防寒防病、防電、防水、防火、防賊;割破指頭了怎麼辦?發現火情了怎麼辦?遇到不懂事的小孩罵你「瞎子」怎麼辦?同伴拿你的助視器、盲杖當玩具怎麼辦?與同伴遊戲時有人取笑你怎麼辦?迷路或走丟了怎麼辦?一個人在家時有陌生人敲門怎麼辦?陌主人給的東西能吃嗎?陌生人說媽媽讓他接你回家你跟他走嗎?有人欺負你怎麼辦?求職時領導因為你目盲而猶豫不決或拒絕聘用你怎麼辦?……以及生活環境安全情況的要求、各類藥品的妥善保管等。 視力殘疾兒重社會能力發展課程的內容還包括:與異性正當的接觸與相處、參與外界生活、行路乘車、郵信購物、文化娛樂,價值取向、時事體育、理想人生觀、沉著冷靜、忍耐寂寞與嘲笑,正視人生等。 「提高盲校辦學質量」課題組選擇增設社會能力發展課程為突破口,按國家課程計劃要求全面開設特殊課程如定向行走、認識初步、生活指導、個別矯正等,一年來受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目前我們課題組正將增設社會能力發展課程的經驗向京外的一些盲校推廣、以求受到更多的實效。外地有些盲校和盲教特教班借鑒社會能力發展課程的方法可以採用單獨設課進行集中強化訓練的形式,也可將教學內容有計劃地分散到其他各科教學之中去,融合教學,也可將教學內容溶進課餘生活之中有意識地提醒與培訓;盲教隨班就讀點可以採取個別教學與夥伴幫助相結合的形式進行。 人生的意義在於參與社會、作用於社會、品償人間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視力殘疾兒童不可能永遠生活在一種保護性的環境之中,否則永遠也實現不了其平等參與社會的理想,也是與特殊教育的宗旨相背道而馳的,作為教育者應該向學生展示我門所生存的社會,介紹怎樣才能使自己真正地回歸於社會、平等地進入社會,參與社會生活的方法——發展學生的社會能力。這一工作盲校(班〕當仁不讓,被安置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的學生更是不可缺少! [ 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特教研究中心100875)王利平(北京市盲人學校100036)孟萍(重慶市盲人學校4000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