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頭美化圖檔
全球第二致盲原因!視力明顯降低 恐青光眼上身
三立新聞/ 記者楊晴雯

撰文時間:2017/3/2

 

  
  
  台北慈濟醫院眼科主任徐維成表示,該患者出現一些非典型青光眼的症狀,源自於她的高眼壓已達30毫米汞柱,且視神經已嚴重受損,視野只剩下中間區域勉強看得到,確診為青光眼,再不治療恐有失明之虞。透過青光眼手術,總算保住阿嬤的視力。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05年公布的數據,因青光眼引起雙眼失明者占全球盲人總數的50%,是全球第二位致盲的原因,僅次於白內障。
    
    台灣健保資料庫統計顯示,2015年青光眼患者約有34萬人,相較於過去10年間,平均增加6成。徐維成主任表示,青光眼好發於中老年人,然而近年來年輕患者人數有增加的趨勢,青光眼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青光眼的威脅不容小覷。
    
    眼壓過高是造成青光眼的主要原因。徐維成提到,眼球腔內的壓力稱為眼壓,正常的眼壓約在12 到 20毫米汞柱左右。眼壓的高低是由眼球中的房水決定,由睫狀體所分泌的無色透明房水,維持眼球固定形狀及新陳代謝。正常情況下,房水的產生與排出量會維持平衡,一旦房水無法順利排出,就導致眼壓上升,若持續惡化,將壓迫視神經,導致視神經萎縮,形成青光眼。
    
    臨床上診斷青光眼需要做眼壓、眼底視神經及視野檢查。過去大家以為眼壓高(超過21毫米汞柱)會導致青光眼,但也有些青光眼的病人眼壓是正常的,所以現在診斷青光眼,還要同步看病人是否有視神經及視野缺損的症狀,如果有,才會診斷為青光眼。
    
    徐維成表示,青光眼依病程發展速度可分為「急性青光眼」及「慢性青光眼」兩大類。急性青光眼的病人有頭痛、嘔吐、視力模糊、看燈光有彩虹樣等不舒服症狀,所以通常會立即就醫,並被診斷出來;但慢性青光眼多數沒有自覺症狀,等到視力明顯降低而就醫時,多半已進展到末期。
    
    青光眼的主要治療方式是藥物、雷射和傳統手術。一旦確診罹患青光眼,醫師會先使用藥物或雷射治療,當無法控制眼壓時,就會施行手術,最常見的是「濾過性顯微手術」,也稱為「小樑網切除術」。徐維成主任表示,「小樑網切除術」是在眼球的黑白交接處(角膜邊緣)做一新的組織通道,切除部分組織,使眼球內房水藉由通道引流到結膜下空間(白眼球的表面),在結膜下形成一個有調節眼壓作用的濾泡,達到降低眼壓的效果。
    
    青光眼的患者,平日應控制血壓、要有足夠的運動、戒菸、規則生活並按時點藥;盡量避免會讓眼睛位置低於心臟的動作,另外升高舉重及吹奏樂器等腹部必須用力的動作也要避免,因為容易造成眼壓升高,不利於青光眼病情的控制。
    
    過於嚴重的青光眼將導致失明,有80%的患者初期並沒有症狀,等到眼睛不舒服或是噁心、頭痛,去眼科檢查時,往往視神經已經受到損害。徐維成主任提醒,掌握「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原則,才能確保靈魂之窗的健康,不讓青光眼這個無聲無息的病症偷走我們的視力。
    
  
  
參考網址: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22942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