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2001年開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已經歷了5年多研究、探索的路程。新課標的產生,意味著教師必須改變慣常的思維方式和教學行為,意味著課堂教學應該發生一種結構和性質的變化。本文對盲校的數學課堂教學提出了自己的幾點見解。 當代社會正從工業社會向資訊社會轉型,當代教育正從專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轉變。新課程觀的確立,導致教學不再是知識的灌輸的簡單過程,也不只是學生在理性的科學世界進修的片面發展的過程,而是既關注學生科學世界的教育,同時也關注學生生活世界的教育。 傳統的數學教學是學生被動吸收、機械記憶、反復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沒有主體的體驗。沐浴著新課程的陽光,我們“豁然開朗”:教師不是“救世主”,教師只不過是學生自我發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而學生學習數學是以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認知和經驗,解決新問題、理解新知識的有意義的過程。筆者在學習新課標後,嘗試用新的方法和手段進行教學,感觸頗多,願與各位老師分享。 一、靈活運用多種教具, 提高盲生的學習興趣。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興趣。” 知識是在感知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而直觀教具的使用可以將知識形象化、具體化,便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但如何有效地使用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人的感受由於受到刺激物的持續作用將會出現一種適應,一個腔調講到底,一種方式講到頭,會使學生的聽覺產生適應性。在教學中為防止這種消極的適應現象,往往要恰當地使用教具。 人類百分之九十的訊息來自視力,盲生因為視力殘疾,導致他們學習很多數學知識的時候感到困難和枯燥。所以,教具的運用對於盲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作為盲校的數學教師,要根據教材製作各種各樣的、適合盲校課堂使用的教具。這些自製教具要求符合盲生的實際,便於觸摸。如:教學《初步認識一位元小數》時,教師根據小數與分數的特點和聯繫,自己製作了教具:平均分成十份的米繩。教學過程中將教具發給每一個盲生,讓他們通過實際操作,自己得出結論。從而培養了盲生的自學能力,提高了動手能力,並使盲生通過學習產生自信,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興趣。又如在教學容積單位時,為了讓學生對一升水有直觀印象,教師用大可樂瓶子裝了一升水讓學生切實感受到了一升水到底有多少。 盲生的視力殘疾決定了很多多媒體教學手段無法應用,但教師可以利用聽覺補償,將錄音教學引入課堂,在教學時可以將某些數學背景知識,如:數學家的故事、數學趣聞和數學史料等,提前用答錄機錄好,當學生對課堂教學感到疲倦時,就放給同學們聽,可以提高學生興趣,再度將學生拉回課堂。 二、聯繫社會生活,注重知識的實際運用。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 在人們的舊觀念中,數學是比較枯燥無味的,甚至有盲生認為,學習數學沒什麼作用,只要學會數數、計算就可以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教學時要密切聯繫盲生的現實生活,運用盲生關注和感興趣的實例作為認識的背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得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與現實世界密切聯繫。 例如在教學《認識一位元小數》時,在導入新課的時候,教師就利用同學們十分熟悉的學校小賣部的零食價格,引出了小數,讓盲生對小數的出現不會感到突兀。然後讓同學之間互相交流,以前是否遇到過小數?同學們積極回憶,有談身高的,有說運動會成績的,氣氛十分熱烈,小數這個原本比較陌生的概念就在大家的討論中變得熟悉起來。這讓盲生感覺到數學是有用的,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又如在教學《求平均數》時,教師捨棄了課本上的例子,而讓同學們求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和平均成績,讓同學們對平均數的理解更深刻、更直接。並讓同學們尋找生活中的平均數,同學們通過回憶、討論,找到了平均溫度、平均收入、平均年齡等。 三、重視合作交流,引導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 數學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的依靠模仿和記憶,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的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從而使學生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數學學習已經從以前的“接受性學習”轉化為“探索性學習”。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數學知識是在學生的探索活動中漸漸顯露以致明瞭的。那麼,教師在學生的探索性學習活動中扮演著什麼角色呢?教師是學生探索性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各種交流,採用多種學習方式進行數學知識的探索。 例如在《認識一位元小數》的教學中,教師設置的幾個問題:你在哪些地方見過小數?聽了小數的產生這段話你有什麼感受?這些問題的答案並非固定的,正好讓學生自由發揮,聯繫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加以分析,得出結論。又如在教學借助長度單位初步認識小數這一內容時,教師運用一組聯繫緊密的問題引導學生得出1/10米還可以寫成小數0、1米這個結論。教師在教學中還要適時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如在盲生摸讀完課本上關於“認識一位元小數”的內容後,組織盲生交流讀後所得,大家積極回應,出現了“我學到了……”、“我知道了……”的交流場面,課堂氣氛極為活躍。 新課程標準下的盲校數學教師,應該努力尋找數學與生活的結合點,創造性的利用教材和各種資源,為盲生營造一個既理性又有趣味性的數學空間,讓他們體會到數學這門學科的博大精深。這不僅符合新課程理念,也是盲生自我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董洪亮,《新課程教學組織策略與技術》〔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吳立保、汪明、楊虎民,《中小學新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