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頭美化圖檔
視覺障礙學生的教育
----

撰文時間:2005/11/25

 

  
  
  --------------------------------------------------------------------------------
  
  
  視覺障礙對於學習的影響
  視障兒童的學力程度和發展程度總是較正常兒童落後。由於視力的喪失,首先影響兒童的經驗之範圍和種類。視覺的經驗和聽覺、觸覺經驗等相當不同。視覺具有距離、方位,和物體的大小、顏色、形狀等的經驗。聽覺除距離和方位外,有聲音的大小和高低和強弱的經驗。觸覺除質料外,無法感受遠方物體。二者的經驗範圍差異甚大,而正常兒童以視覺經驗為主,視障兒童則以聽覺和觸覺經驗為主。在學習過程中,視覺經驗又遠較聽覺經驗和觸覺經驗為重。所以,視障兒童通常較同年齡兒童的學業程度為低,尤其在數學方面。所以需要特殊的補救教學。其次,失明也影響兒童的移動能力,視障兒童通常待在家中,很少外出拜訪朋友,生活範圍較窄狹自然影響生活經驗,也會影響學習成果。最後,失明會影響視障兒童與環境互動的能力。正常兒童可以憑視覺來觀察環境,他可以根據觀察結果以語言或行為控制環境。例如:可以制止兒童某些行為,或在學生表現某行為時給予增強,都有助於對於環境的控制。兒童喪失視力之後,他無法再以視覺來控制環境,唯一可用的是聽覺和觸覺,其功用則大不如前,雖然可以聽見兒童的說話或動靜,但是無法和視覺一樣正確掌握他人的行蹤,以作有效的控制。因此,必然影響學習工作。學業成就也較同年齡兒童為低,這並不意謂著視障兒童的智力較一般兒童低,而是刺激剝奪的緣故。
  
  
  --------------------------------------------------------------------------------
  
  
  教育輔導的基本原則
  早期教育
  
  兒童的視覺障礙有些是先天的,有些是後天的。父母親如果細心觀察兒童的行為,他們很早就可以發現兒童的視覺障礙。雖然兒童剛出生時,睡覺的時間佔大多數,但是,一旦醒過來,很快就會有眼球追蹤的行為。視覺障礙兒童可做聽覺追蹤,但無法做視覺追蹤,如此便可以很早就發現兒童的視覺障礙。此時,父母親便可在專家的指導下實施早期療育(early intervention) 的工作。後天性視覺障礙者往往在醫生證實為永久失明後,仍然一再掙扎,不肯接受事實,甚至到處求偏方,找密醫,花錢事小,錯失復健的時機才是最可惜的事。在醫生告訴父母說兒童失明時,父母親就應該心理有所準備,一旦證實不能復明,就應該立刻開始復健工作。醫師、教師和家長應密切配合,越早開始教育和輔導工作,對視覺障礙兒童的復健工作越有利。
  
  了解視障發生的年齡
  
  一般而言,在五歲至七歲以前失明的兒童往往無法保留視覺意象,因此,在教導時,應再加強其對實物的具體意象,否則可能只會說而並不能真正了解其含意。也就是所謂語意不合的現象。視障發生在七歲以後的兒童,對於過去的視覺經驗已有殘存的心理意象。對於其日後的學習工作很有幫助。
  
  了解殘存能力的程度
  
  視力較好的弱視兒童可能尚有閱讀大字體課本或普通課本的能力,則可以文字做為其學習的主要工具,再輔之以錄音工具,將不致有太大的學習困難。對於這類的兒童,心理的輔導可能比教育輔導還來得重要。因為他們是界於正常兒童和盲童之間的邊界人。一方面不願意被認為是盲童,又極力向正常兒童認同,但是實際上無法和正常兒童一樣的方便。因此,可能出現種種心理問題,有待輔導。視力較差的大多需要以點字做為主要學習工具。他們想要學習點字,心理自然較為寧靜,有時反而較弱視兒童有較好的成績表現。雖然他們不能閱讀文字,但是仍然殘存足夠的視力可以藉以移動或辨物,教師應該好好的利用其殘存視力。視力最差的視障兒童可能只有光覺,他們只能藉助於點字教學和錄音工具,無法運用視力來移動和辨物,因此,聽能訓練顯得更重要,透過教育的方法,讓他們更能運用各種聽覺線索,多多練習聽覺追蹤,將有助於提昇其空間移動能力。
  
  了解兒童視覺障礙的狀況
  
  是屬於全身系統性的疾病,還是只有眼睛方面的疾病,如果只是眼睛的疾病,教師和家長便可針對眼睛的問題來處理。如果是屬於全身系統性的疾病,這就比較複雜了。不僅需要眼科醫師的協助,更需要其他專科醫師的幫忙。如糖尿病引起的視覺障礙,則需要內科或新陳代謝科醫師的服務了。此外教師或父母親應了解兒童的視覺障礙是發生在那一部位,例如:角膜、水狀膜、水晶體、玻璃狀液、網膜、視神經或眼肌的病變所造成的結果。又如白膚症的兒童有怕光的特徵,教師安排體育課時應注意此特性。眼肌病變所造成的眼球震顫症,非兒童所能控制,教師應給予諒解和關懷。父母親和教師應該了解兒童的視覺障礙是穩定性或進行性,才能和醫師配合採取適應護理措施。對於單眼視力特別差而另一眼正常的兒童,家長和教師應在醫師的指導下及早(最好在四歲以前)進行矯正工作,才不致造成廢用性弱視。
  
  
  --------------------------------------------------------------------------------
  
  
  視覺障礙兒童的教學與課程安排
  
  視障兒童並不需要特殊的教學方法
  
  有人以為視障兒童因為眼睛失明,無法和正常兒童一樣進行學習,因此,需要有特殊的教學方法,其實不然。由於一般兒童以視覺為主要學習工具,而視障兒童以聽覺為主要學習工具,所以一般兒童以文字為主,而視障兒童以點字為主。學習媒介不同並不表示必須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一般兒童適用的教學方法多半可以適用於視障兒童教學上。惟下列原則在教導視障兒童時應特別注意:
  
  1.需要具體的經驗:
  
  眼明兒童可以憑五官學習,所以一切的學習都比較具體實在。視障兒童無法看得見,所以往往憑聽覺學習。聲音的經驗由聽覺學習是正確的,但視覺的經驗透過聽覺來學習常缺乏具體真實感。對於太大的東西如山、湖等,及太小的東西如螞蟻等,以及未曾接觸過的特殊情境,均有賴視覺經驗才能獲得真實感,但憑聽覺的描述和觸覺觸摸都無法體會得很切實。因此,容易有「語言不真實性」或語意不合的現象產生。換句話說,盲童可能說出某種東西,或描述某種情境,但是,並沒有實際經驗。盲童的作文也常有這種現象,他從過去的閱讀中背了很多的文章詞句,作文時便引用上去,雖然讀起來很美,但是並不是盲童的實際經驗,所以總是缺乏真實感。因此,盲童一開始學習就應該給予實物或模型,或儘可能讓他接觸實際情境。尤其應該讓他有足夠的時間去觀察。如果時間不夠,也可以在把教具留在教室內讓他們課後可以觀察。同時可以和班上的眼明同學一齊討論,藉著眼明同學的眼睛來學。不要把一切的教學都侷限於教室內,實地參觀和校外教學可以讓盲童熟悉許多新的情境,事前如能有充分的準備,事後又有追蹤教學,則盲童更能獲得具體,有益的實際經驗。如果限於主客觀因素,無法讓盲童觀摩實物或實際情境時,可用模型、複製品或模擬情境來實施教學。不過,這些代替品和實物之間在形狀、大小、質感,甚至於張力等方面有若干的不同,教師應妥加說明或安排,以免造成誤解。例如,教盲童關於「山」的概念時,盲童雖然無法獲得關於「山」的視覺經驗,但是教師可以讓盲童觸摸山的模型,再帶他去登山,從而獲得上山下山的經驗,同時可以體會到山中的石頭、樹木、鳥叫和蟲聲等。這種方式的學習,雖然還無法獲得和眼明兒童一檥的經驗,卻比單獨背誦一篇關於「山」的文章來得有真實感和具體感。何況有些眼明兒童常常被視覺的美景所吸引,反而忘記享受聽覺和觸覺的「山景」了。盲童對週遭環境有了實際具體經驗不僅有助於學習,而且有助於社交生活,才不致有插不上嘴的感覺。
  
  2.需要統整的經驗
  
  視覺讓我們對於物體的整體性可以一目了然。兒童一旦失明,只靠觸摸來認知事物,難免會有「瞎子摸象」的感覺。對於較小的物件,盲童可以用雙手拿並握的方式來了解物體的整體性,但是,對於較大的物件則無法用前述的方法來認知。例如眼明者進入超級市場時便能一覽全貌,盲童則否。因此,教師先準備一份凸起的超級市場圖,透過定向行動教學讓盲童了解市場的配置,然後利用市場客人較少的時候,帶盲童親自走一趟,觸摸各種可摸的商品,體驗市場內的冷氣、味道和聲音等,使盲童獲得整體感。對於大件的事物如「馬」等,可以透過觸覺的摸感和運動覺的移動感而形成整體感。有時也可以藉模型和凸起的圖片來了解物體的統整經驗。
  
  3.需實際操作的經驗
  
  一般人居於同情心大多不願讓盲童親自動手去做。所以盲童在日常生活或學習活動中可能失去許多親自動作操作的機會。因此,只要時間允許,教師或家長應儘可能讓盲童有親自動手操作的經驗。盲童從小開始就看不見他人動作,所以無法模仿他人操作。因此無法發展必要的生活技能。教師及家長必須一項一項親自教他,然後讓他一項一項親自操作,而不是放任由他不經學習而親自動手。教學時,除了口頭說明之外,應該讓他有機會親自去操弄,而且要從身邊的工作先開始,然後再擴展至其他工作。他能親自操弄的工作越多,對環境越悉,也就越能控制環境,越有安全感,對自己也就會有信心。這不是說讓他免於一切失敗的經驗,其實,盲童也應該和正常兒童一樣,讓他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體驗,才能了解挫折和失望的意義和自我能力限度。
  
  兒童的安全感來自於教師和家長的態度,而主要在於能否在學校及家中有機會親自操弄事物。家長及教師對盲童越有信心,讓盲童親自操弄的可能性越大。盲童越有機會親自操弄事物,越能有成功的操作經驗,對於環境將越有安全感。為保證兒童能成功、安全的操作,師長應了解兒童可以親自操弄之事物的年齡,未到達發展水準之前就讓他操弄將容易失敗。對於創造性的活動,師長不可以一般兒童的標準來看待,而是應該從盲童的特性、觀念、和情感來考慮。因為視覺的創造活動和聽覺或觸覺的創造活動在內容、形式、感覺各方面都有所不同。由於盲童需要親自操弄,親自教學,所以較適合採小班(組)教學的方式。
  
  視障兒童需要普通課程
  
  普通學校為普通兒童所設計的讀、寫、算、社會、藝能等普通課程,視障兒童也都應該要學習,才能成為該社會的健全份子。這些課程可以歸納為數類。1認知發展類,旨在協助盲童發展其認知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要從一出生就開始發展和教學。由於人類獲得外界訊息的機會有百分之七十來自視覺管道,所以失明大大影響其認知能力,又因缺乏學習模仿的機會,所以必須逐一教學,由易而難、由簡而繁,且使其有親自動手的機會,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2語言發展類,旨在發展兒童語言能力。這種能力也要從小開始發展。盲童聽覺未受損,所以語言發展較不受影響。惟因失明而失去親身經驗的機會,故常有「語意不合」現象。值得我們注意。3動作發展類,旨在發展盲童的身體動作技能。盲童因失明致缺乏動作模仿的機會,所以動作發展常呈落後現象。教師和家長宜從小就開始教學,甚至走路、吞食等簡單動作都必須一步一步的教導。4社會情緒發展,旨在輔導盲童的社會情緒和人格健全的發展。盲童和普通兒童也有情緒問題、交友問題、和人格發展上的問題,必須給予正確的輔導,才不致因殘障而加重社會情緒問題,也不致因社會情緒問題而加重殘障的嚴重程度。5生涯和職業技能類,特殊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讓盲童能夠有一技之長,足以自謀生存過正常的生活。因此,視障教育和普通兒童教育一樣應加強生涯輔導和職業教育。
  
  視障兒童需要附加課程
  
  視障兒童除了普通課程外,也需要附加課程,以彌補因失明所造成的不足。
  
  1.點字
  
  視障兒童無法用文字來學習,所以必須學習點字。點字是由六點所組成,稱為一方。國語則由2至3方構成一字。盲童必須學習以食指摸讀點字。弱視兒童如果尚有足夠視力,可以採用放大鏡或閱讀大字體課本。
  
  2.定向行動
  
  盲童因失明導致缺乏視覺線索,所以在行走往往不知身在何處,更不知如何走向目的地。「定向」意指了解身在何處,其與週遭環境之關係。「行動」意指如何走才能到達目的地。盲童缺乏定向行動能力之後,其行動的範圍變小,社交生活也變小,因此,必須接受定向行動訓練。內容包括獨走技能、人導技能、持扙技能、利用響導犬及電子手扙行走的技能等。
  
  3.自理能力訓練
  
  盲童不能靠人過一輩子,必須學習獨立生活,所以自理能力的訓練至為重要,包括食衣住行育樂等基本生活技能,在在都必須由教師設計課程,進行教學,並給予親自演練操弄的機會。
  
  視障兒童需要多種感官並用
  
  視障兒童失明之後,往往依賴觸覺和聽覺來學習。其實,不論兒童有多少殘存視力,都應該先試探其殘存視力的程度,並設法給予訓練和運用的機會。因為我們生活在視覺的社會中,任何殘存視力的運用對於盲童的生活活動都會有幫助。從視障教育觀念的發展來看,最早是「以手代眼」的階段,兒童失去了視力,便以手指的摸讀來代替眼睛的閱讀,當時許多人認為視障兒童的殘存視力應予保護,不宜過度使用,否則會有完全失明之虞。其後錄音機、收音機發明之後,便進入「以耳代手」的階段,也就是靠聽力代替手指摸讀來聽讀。因為多數視障兒童的聽力並未受損,而且聽讀的速度遠超過摸讀的速度,只要聽讀材料製作適當,盲童和正常兒童的閱讀能力便不致有太大的差距了。目前的視障教育因受醫學觀念改變的影響,認為殘存視力是不會因使用而消失,更反之,將可藉訓練而增進視覺效能。因此,視障教育家都主張讓盲童多用殘存視力來學習。兒童一入學,甚至在家受學前教育時,教師或父母親應先讓他試著用眼睛先看,不要一開始就用手指摸讀代替眼睛的視讀,除非證明兒童確實無法用眼睛視讀,或經醫師證明他不宜過度使用眼睛,否則應盡量鼓勵他多多發展視覺效能,尤其不可以為讓視障兒童養成摸讀的能力和習慣,而將眼睛朦起來。教學定向移動時,應該教他多用視覺線索以協助定向行走。總之,視障兒童的學習應該是多種感官並用的,尤其視、聽、和觸覺的合併使用,更可發揮最大的功能。
  
  
  --------------------------------------------------------------------------------
  
  
  視覺障礙兒童的教育安置
  
  視障兒童也和普通兒童一樣有其個別差異。有些盲童很喜歡和普通兒童在一起,有些則否。有些有幸福的家庭,有些則得不到父母的溫暖。因此,我們應該考慮視障兒童的不同特性予以適當的安置。 不過,仍以優先考慮回歸主流的安置方式為原則,使在「最少限制的環境」下和普通兒童一起生活,一起學習。因此,盲童應先有正常的家庭生活和學習輔導,此時,父母親應是最好的教導者,以教導基本自理能力和生活習慣為主。
  
  如果經各縣市視障輔導員的妥善安排,普通幼稚園或托兒所的學前教育經驗對視障幼兒非常有好處。滿六歲之後,父母親最好能夠商請視障輔導員的協助,安置視障兒童在附近的國小就讀,他可以結交很多朋友,可以和兄弟姊妹一起上學,其他同學不僅可以幫助他,也可以因而發展助人的美德。如果視障兒童的能力不錯,適應也良好,那麼,可以在普通國小畢業後,進入普通國中就讀,各縣市也有盲生輔導員來輔導他們。繼而由國中而高中而大學,最後一定可以良好地適應一般社會的工作和生活。因為他們已習慣於在眼明社會中學習和眼明同儕共處,這種經驗有助於其日後適應眼明社會的能力。反之,如果視障兒童因某些因素無法混合於普通班級中就讀,那麼,可以選擇在住宿學校或啟明學校就讀。目前我國啟明學校共有三所,招收國小至高職的學生,也有部份學前的實驗班。啟明學校和普通學校的安置具有互補的功能,甚至二者之間應該儘可能互通,使視障學生可以得到最適宜的安置。高中或高職畢業後,希望就業的同學,可以參加政府或私人舉辦的各種技職訓練班。位於臺北新莊的盲人重建院,每年舉辦不同班別的教職訓練班,招收不同程度的視障學生給予適宜的職業復建,使他們可以自謀生活,貢獻社會。希望繼續升學的同學,政府每年都舉辦盲生升學大專的甄試,只要努力用功,仍然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如果盲童屆滿學齡,因某些原因無法入學,可以申請暫緩入學或在家自行教學,家長可以聯絡教育局的盲生輔導員定期到家輔導。
  
  有些特殊的視障學生值得我們特別加以關心輔導。例如:資優的盲生應給予發展特有潛能的機會,各行各業都有傑出的視障人士,有待培養。對於智能不足的盲生應該注意其因智能不足問題所導致的學習特性,才能有效輔導。既盲又聾的視障兒童雖然在學習上最為困難,但是並非不可能,臺中惠明盲校已發展出一套教導盲聾兒童的方法,也成功地教導出盲聾兒童。白膚症的視障兒童也是值得我們特別關心,除了容易受到同學的嘲弄外,其怕光的特性,在安排座位或室外教學時應特別留意。斜視兒童也是很容易受到同學的嘲弄的,除了注意座位的安排外,應注意心理的輔導。眼球震顫的視障兒童在閱讀時非常痛苦,父母及教師應多予安忍鼓勵,閱讀時間宜短,以免造成太大的疲勞,且儘可能多輔以聽讀或助讀。兒童先透過聽讀了解課文之後再閱讀,便可以藉視覺完形的能力來閱讀,減少眼球震顫的閱讀困難。對於高度近視的兒童應注意避免過度用眼或撞擊頭部,以免造成視網膜剝離。對於視網膜色素變性的兒童,應注意其夜盲及視野縮小的現象,如果已發生管形盲的情形,家長及教師都應提醒其行走時應注意左右來車或行人,以免和他人相撞。
  
參考網址:http://home.tjjh.kh.edu.tw/~howdie/visual3.htm
Top